华邦建设

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装配式建筑怎么做好,这些大拿都说了自家秘籍

装配式建筑怎么做好,这些大拿都说了自家秘籍

2018-09-07 14:08 中国房地产报 系统管理员

  8月29日,中国房地产报、中房智库、中国房地产网主办的“大国工匠智造美好人居•第二届中国装配式建筑高峰论坛”在京举行。房地产行业从事装配式建筑实践的大拿, 各自分享了自己公司的技术、实践与思想。
  
  如何应对装配式浪潮,如何抓住这个行业浪潮,这场论坛揭示出一些新的值得关注的趋势,以及新技术新思维新办法。
  
  没有一个好团队,行业要好的发展会更漫长

 
  
北京住总万科建筑工业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冯晓科
  
  住总集团前身就是北京市住宅总公司,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早做装配式建筑体系。经过30多年的发展,住总集团对装配式建筑设计、研发,包括示范工程推进和落地方面,做了很大的投入和尝试,也有一系列的示范项目。
  
  我认为中国装配式建筑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所以我们集团一个方面是想对30多年经验做一个新的传承,我们和万科联手,在2013年时候组建了住总万科分公司,这个公司成立之初我就是兼任这个公司董事长。通过四五年的发展,我们也参与了装配式建筑的构件服务,同时我们推进制造环节当中的集团开发板块,积极落地若干个装配式项目,特别是2017年,我们开发设计建造施工。所以在这些项目施工和实施过程当中,我感觉今天下午这个论坛,一个是装配式建筑新的商业模式,大家比较有共识的EPC模式,但是EPC模式怎么样能够真正的落地,体制方面,怎么调整。各个环节怎么形成有效的协同,值得进行探讨。
  
  第二,最近几年装配式建筑很热,特别是一些构件的生产企业,生产布局迅速的扩张,我了解的数据就是2017年,京津冀区域构件是30多家,这个数据我没经过考证,京津冀区域到底近三年或者五年,实际的市场需求到底是多少,我们做了测算。每一个企业的布局,它是不是能够有效地覆盖京津冀区域不同的需求,我觉得这个也值得探讨。而且有些工厂的落地速度非常快,根据我的经验,我们厂从拿地到定厂房,到生产线投产,至少需要三年时间,所以这方面我们需要向同行学习。但是我觉得装配式建筑更多是要实现工业化,怎么样实现生产效率高效特别重要,现在就是我们可能一个厂设计十万亿产能,但是十万亿产能不能实现有效的释放。我们在保定一个厂设定产能十万亿,近几年都是三万亿左右。所以我觉得工厂整个规划、建设过程当中,包括特别是生产线工艺的布局方面,很值得我们去探讨。
  
  第三,北京市从今年取消行业目录的管制。对装配式建筑,特别是最重要的构件质量监控有一些新的挑战。作为业内的企业怎么样有效的应对,特别作为房地产开发商,我们选择供应商的时候,怎么去进行有效的评价和辨识。能确保你所选择的供应商是一个有能力,能够有效的保障服务的企业,我觉得这个对于开发商来讲需要重点关注。
  
  其他几个问题是行业普遍的问题,大家有共识,如行业人才确实比较短缺,流动也特别快,怎么样解决这个行业急需的人才,我们的经验就是引进是很有效的,但是我觉得从住总来讲,还是立足于自身的培养,住总集团设计院装配式建筑设计方面的工程师现在也是急需,流动特别大。我们培养两三年,刚具备独立承担任务的能力,别人出价很高,就跑了。所以这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痛苦,工厂也是一样,培养两三年,别人花了高价挖走了,这个可能是行业当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人才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一个好的团队,没有优秀的人才打造,这个行业的发展我觉得可能时间会更加漫长。
  
  装配式建筑人才,可能在设计院

 
  
中铁房地产集团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于劲
  
  行业目录对规范北京的预制构件生产,其实起了很好的作用。能够在装配式建筑刚起步的时候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也能够很好的从根本上来保证装配式高品质的质量。
  
  政策取消以后,预制构件生产的这个行业,应该在协会成立一个技术交流平台,技术引领同时加强各个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共同进步。在另一方面行业要注重在这种对于技术质量,对于构件出厂技术质量监督,同时也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行业和全社会来共同的监督预制构件的品质和预制构件质量,促进这个健康产业发展。
  
  在当前行业竞争加剧背景下,专业技能人才不足,关键技术人才流失,装配式建筑人才,我个人认为可能在设计院。
  
  第一,设计院的设计人才,对于传统的大概分为建筑结构这五个专业,他们基本上把各自的专业内部知识点理解清楚,用到实践中,就可能是做的还不错的。但是对于装配式建筑人才而言的话,这个是不够的,对于设计院装配式建筑人才不仅仅要懂得和理解他本专业内部的一些,而且专业之间的相互理解要更深。
  
  第二,一个设计院内部的设计人才不仅要懂得设计知识,同时还应该懂得设计之后全产业链后面的知识。设计院的建筑结构专业更多懂得预制构件生产工艺,以及施工安装等等措施,把后面的可能会遇到的难题,在设计阶段,在设计研发阶段就予以规避,这样的话就要求设计院人才具有更全面的知识体系。
  
  冯总提到产业布局,产业布局结合京津冀一体化和雄安,刚才有专家提到了对预制构件的生产,这方面可以统筹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雄安新区的总共预制构件用量,根据这个来布局。
  
  另外一个不仅仅是PC构件,从装配式建筑而言,更多的可能有门窗和相应的设备产品,都要去协调布局,这个需要政府主导部门统筹协调,做好统筹设计。
  
  我们面临最大问题是产业工人

 
  
碧桂园海南区域工程管理部
  
副总经理吴金军
  
  最近碧桂园可能上的热搜榜比较多,处在风口浪尖上。现在是自媒体时代,对一个小问题会放大很多倍。对一个企业,我们从上到下都在重视建筑安全,一直也在重视,我们主席在8月21日也发布了一个致投资者的信,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借这个机会先和大家沟通这件事情。
  
  第二, EPC(设计采购施工)怎么去落地,首先是我们要解决几个问题。第一个是从思维上进行改变,往往开发商认为EPC项目全部打包给你了,交钥匙,是否成本可控,是否设计满足了工人要求,这是我们作为开发商比较关心的问题。国内目前EPC成熟度,还要有一个行业的标准,要有法律的支撑,特别是对于最后的验收,验收完后这个责任主体的界定等等,这些都需要行业,需要我们去界定,去完善。
  
  另外,从乙方角度来改变,一定要从客户的需求出发,不是从某一角度来出发来营造这种EPC方式。其实EPC的管理要解决全专业的需求,如果把这个解决了,我相信EPC的落地也是非常容易的。
  
  对于装配式建筑,其实我的观点可能比较不太一样,我认为装配式建筑在推进过程中,无论从开发商,从行业,从国家政策引导都没有问题。但是我们要解决最根本和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客户的需求,我们所有的产品交出来都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我们怎么样营造客户需求,营造业界对于我们装配式建筑比传统建筑就是好,比传统建筑就是节能环保。
  
  我想可以通过两方面解决:第一,通过行业和政府正向的引导。第二,学习上海经验,我现在负责海南区域,海南省政府也出台一系列政策,都是推行装配式建筑怎么样去落地,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其实我觉得设计也好,招采也好,这些都不是问题,从碧桂园来说,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产业工人问题,我们把东西造出来,设计思路也设计好了,所有方案都形成了,谁来做谁来建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这个行业的产业工人,基本上是稀缺的,别说产业工人稀缺,建筑工人稀缺也是越来越大,从行业从国家引导中,怎么把以前传统工人变成产业工人,既有的产业工人怎么做。
  
  工厂的问题,投资建厂我们测算过,一个PC厂两个亿可以搞定,都不是问题,关键我们把厂建出来以后,我们卖给谁,这是个系统性的问题。从开发商角度来说,推动一个事情,碧桂园讲的是快,去年我们发文,新开工项目保持50%以上,都是装配式的项目,或者说部分装配式,有这种指标要求。从碧桂园自身来说,大家在业界都比较熟知的建造体系来说,这个体系其实也为装配式的推动起了一个很大的作用。
  
  作为一个产业转型和升级,你的产业配套是什么,你的产业运营是什么,装配式提了很多年,EPC提了很多年,为什么效果不够。我们要从多维角度来提高自己。现在国家转型,我们每个人都要做转型,转型升级才是我们所有新的方式,新的建造。
  
  用户真正喜欢,装配式建筑市场才会更大

 
  
中交房地产集团项目管理中心
  
副总经理宋晓光
  
  中交房地产在装配式建筑发展上,一是增强系统性。增强上下游产业链的系统性,要有一体化思维,装配式建筑采用E+M+EPC+S+C模式:开发+生产+设计+采购+施工+服务+客户。
  
  二是用户思维。提到国内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我认为体量还是不够,其实在西方国家包括日本,装配式建筑比例超过70%,国内目前只有7%,装配式建筑提升空间还是很大。如果我们都从用户角度出发,都为用户着想,我们才能更大地提升市场空间。用户真正喜欢装配式建筑,我们市场才会更大。
  
  三是人文精神。提到建筑工业化或者说装配式建筑,可能很多用户老百姓觉得比较冰冷,我们希望装配式建筑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最终应该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比如说镜像神经元思维,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要有人文关怀,要有信仰与价值观,另外还要有高品质、高品位、高品格。如果我们的装配式建筑都从人文精神角度去提升,装配式建筑市场才能全面打开。
  
  所以我们要以系统性思维、以用户思维为导向、提升人文精神,才能全面提升装配式建筑行业健康又快又好的发展。
  
  目前,中交正在全面构建集品牌体系、供应链体系、产品体系三位一体的中交特色房地产业务核心竞争力。第一个体系是品牌体系,定位为“美好生活营造者”的“中交地产”品牌已进行了全球发布;第二个体系是构建了供应链体系;第三个体系具有中交特色的产品体系,目前我们正在我们的供应商研发中交精益化产品体系,包括方案与建筑设计、景观园林、智能科技、绿色健康建筑、户型空间等一共涉及30多个细分专业,其中装配式建筑我们也在考虑,包括PC结构的装配式建筑,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以及精装修装配式的研发,正在共同与国内领先、优秀的供应商研发装配式领域相关产品。
  
  做装配式就是成本高,但人工成本是减少的

 
  
中国建筑设计院装配式建筑工程研究院
  
院长赵钿
  
  对于装配式建筑发展,我个人认为是“三提两解”,三提分别是提高建筑使用寿命,二是提高建筑质量,三是提高生产效率;两解分别是解決材料消耗、资源消耗,解决建筑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
  
  我认为发展装配式建筑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现在在给北京市保障性住房提供装配式的装修,价格基本在1500元⁄平方米,在装修效果、装修质量、适用性等方面很不错,从这一点来讲我认为发展装配式建筑是非常好的事情,可以给最终客户提供非常好的产品。
  
  关于成本的问题,作为ー个专业人士来讲,必须大胆地告诉大家,我认为装配式混凝土预制的成本,就应该比现在阶段的现浇成本高。高是有他的必然性与合理性的。为什么高呢?一是装配式建筑的材料、运输及税费成本较现浇结构要高,导致直接成本的增加,这三项成本消解不掉成本是难以下降的。如何消解掉,如何比现浇的便宜,我们应该首先大大方方承认,确实这三项成本一定是增加的。
  
  二是管理成本的增加,这也是增量成本。
  
  但装配式建筑也能产生减量成本,最大的一个减量成本是人工成本。据粗略统计,装配式建筑与预制混凝土来比,现场用工减少数量应该是在40%~60%。这些人工成本的减少,对于装配式建筑发展也是很有意义。
  
  通过设备生产管理,减少装配式建筑增长成本
 
  
河北新大地机电制造有限公司
  
董事长张淑凡
  
  如何消解装配式建筑成本这个行业的痛点,我从设备制造商角度谈一下看法。
  
  第一,在设备和软硬件不断的升级过程中,来提升智能化、信息化的水平,尽量减少人工提高效率。通过智能制造的环节来实现这种增量成本的消解。
  
  第二,可以通过不同的组织形式来进行消解,比方说生产系统柔性制造环节,通过柔性的制造,合理的组织,来降一些成本。
  
  例如在生产方式上,有游牧方式和组织方式。建一个预制工厂要投两个亿,但是作为已经有管理团队、技术团队的公司来说,项目不需要从头再来,完全可以用游牧式的方式建造,这样成本降得很低。拿北京来说,厂外做一个游牧式,在后面租一个大棚,而且产量非常多,这个增量成本在他那儿体现不到,后续我们会在全国各地布置很多类似的项目,我觉得是有方法可以来把增量成本降下来的。
  
  我们在全国各地布局了很多工厂,我们都是用不同的方式,根据不同的产品,客户的实际特点来降解成本,我觉得消解增量成本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管理和生产的组织方式,这个很关键,因为我们有很多客户,可能同样的设备,他的管理方式、组织方式不一样,他的项目会差别很大。如果能合理地组织生产、管理,增长的成本就会消解下来。
  
  今年年中的时候我们帮助一个刚入门的客户,和设计院合作,把他们设计不规范的地方通过讨论后规范了,模具从530多个最后降到了35个,这个降的幅度很大,这是我们把可重组的理念,和设计院沟通后,给客户降下来的成本。我们也希望将来在这个行业内给不同的客户提供这种方案。通过设备角度减少装配式建筑的增长成本。
  
  所有瓶颈和尴尬,都是行业发展初期的必然阶段

 
  
远大住工集团
  
副总裁沈丹
  
  大家都在关注装配式建筑的成本问题,目前的产业发展现状确实也碰到了这方面的瓶颈,有些时候很尴尬,比如说我们在江苏、浙江这些装配式建筑发展比较好的区域,现在大家就遇到一个问题,开发商说我的成本高了,比传统的建造成本要高。PC工厂说我不挣钱,我一年到头可能做完了以后模具生产工厂赚钱了,PC工厂都不挣钱。这个状态非常尴尬,这种状态是不是装配式建筑的本质,我觉得这个不是我们装配式建筑的一个本质现象,只是这个行业发展初期的一个必然阶段。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成本的增长、大家都不挣钱的情况,我们做了一些思考和研究。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个产业在发展初期,产业上下游环节之间的协同和优化非常差,非常糟糕。设计的不知道生产该怎么做,生产的不知道施工是不是经济,是不是可行。这样我们很多的PC工厂变成了没有设计,只是按照图纸做PC构件加工车间,它不管做成什么样,也不管施工会怎么样,成本没有办法控制。所以有很多订单拆分出来以后,非标的构件占到百分之六七十以上,这些都要开模,一个模具好几万元,一次性使用后没有了,这都是要摊销到单个项目,单个PC构件上去,必然造成成本增加。
  
  另外一个施工环节,很多建筑公司也是刚开始接触装配式施工,很多东西不知道。比如我们有一些工地,大家没有装配式概念,到开工的时候发现该预留的没做,该送检的没有送检,该准备的工装没有。可能这一层楼都施工完了,花一个月东西还没搞定,这个成本肯定会增加。在整个施工过程当中,可能出现刚才赵钿总说的,有增有减,该减的没减下来,该增加的一个不少。比如我们的工装,一些装配式施工的工艺不到位,一些安全文明施工措施本来是可以用装配式做到大幅度的节约和减少,如用工量、现场管理成本、设备的租赁周期减少带来成本减少。但是因为施工的不熟悉,工艺不完整,加上整个施工体系跟现浇结合得不是特别好,该减的不敢减,该上不该上的人都往上堆,安全文明施工各方面一个都没少。而运输、施工的增量成本是不可避免的,这必然就会造成整个施工过程成本的增加。
  
  这些问题我们觉得是行业发展初期阶段所面临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通过整个装配式建筑整体的技术体系推动和各个上下游环节之间配套和优化,才能够得到解决,成本才可控和集约。我们对装配式建筑未来的趋势还是有信心。
  
  做装配式建筑,是行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需要

 
  
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
  
副总经理赵智勇
  
  我们院从2009年开始做装配式建筑,到现在有八九年时间了,大概五六年前,我们跟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座谈,人家问我装配式建筑技术到底好在哪儿呢,你能让这个房子结构从50年变成70年了,还是超低能耗,或者恒温,让居住的感受变得更舒服了。
  
  一下子把我问愣了,当时我们拿着标准跟人家在谈,后来经过越来越多的工作,我们体会到装配式建筑的一项技术,并不会带来所谓居住体验有一个质的提高,更深刻的是行业转型发展需要。我们如何做到质量可控,更适应整个国家发展要求,这是最根本性的事情。
  
  第二,如何有效控制成本。近几年我们参与评审一个回迁安置项目,经过入户调查之后,拆迁的各种政策叠加起来之后做成一个方案,整个户型大概有二十七八种,单元有十几种,整个户型就像彩虹一样,从红的到蓝的到绿的。我认为装配式技术的理念,要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始终,不仅仅是设计,从开发立项一直到后期运营,包括生产施工,装配式建筑理念一定要贯穿整个项目始终。当你一个项目定位是20多个户型,十多种单元,这种情况下谈不上质量可控成本可控。
  
  所以只有当标准化、模式化,包括整个装配式建筑的人才、前期开发定位,到中间各个环节如精装修、后期运营维护,都要做出合理的取舍,这是在整个装配式建筑质量和成本方面,应该得到最大优化的地方。
  
  装配式要想发展得好,就要打通全产业链

 
  
上海宝冶装配式建筑技术研究院
  
首席研究员刘威
  
  我经常去装配式的预制构件厂,我发现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构件厂里有很多年轻小夫妻,甚至很多情侣,他们很多人本来不是情侣,但在工作过程中发展为情侣。这个跟去施工现场发现全是白发苍苍,甚至秃顶的工人不一样,就像大家说的建筑工人平均年龄45周岁,甚至50多岁,有一次我见到一个66岁的工人。这两个群体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就像上午王铁宏会长所说,可能10年、15年以后,咱们建筑业后继无人了,怎么办?我觉得这就是发展装配式一个最大的意义。
  
  第二,关于成本以及现在装配式的发展难题,我很同意叶总(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原副总工程师叶明)的观点,装配式要想发展得非常好,要想打通整个全产业链,设计很重要。装配式对设计要求很高,只在办公室做设计绝对不行。今年5月份我去东南沿海某省,参观当地大型构件厂,回到会议室刚进门,他们老总就直接说如果您是某某设计院的话,送客。我就很好奇为什么,他就跟我讲其实大家最关注,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目前国内的设计师对生产和施工确实不懂。很多设计师学历很高,甚至硕士博士,他也很自信。生产单位、施工单位给他提意见,他不听,直接说我违反规范了吗,我图纸有错没有。说实话这两个问题,生产和施工单位解决不了也回答不了。假如我在现场我就要反问他,你的图纸生产不了,或者施工不了,你的图纸有什么用。
  
  装配式大家总说存在各种各样问题,等同于现浇。我个人认为是高于现浇的,现浇结构远不如装配式结构的曲线饱满,强度也不如装配式结构。这个我们有实验数据说话。
  
  第三,成本各方面难以降低,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原因,举个小例子,今年7月份,我去了江西省,跟他们省内几个专家沟通,之后正好当地有一个目前为止应该说是非常大体量的装配式项目。我就去跟他们谈,他们问我你是做装配式的,现在处于初步设计阶段,你过来干吗。中西部地区很多政策,乃至于专家他们对这个装配式的整个流程,以及如何管控这个质量,可能不是很清楚,需要政府需要行业多举办类似于今天这样的交流论坛,或者举办一些培训,给行业做“宣贯”。
  
  我讲一下上海市的一些好做法。目前全国都比较关注灌浆连接质量问题,也认为这是装配式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尽管现在规范已经出来了很多,比如说螺旋钢筋等等。上海对罐装所有的全程的工艺从检验到送检,到现场以及录像,资料保存都有严格的路径,而且明确9条要求,检查或者后期验收的时候,都能看到9条影象资料,包括间隔记录,签字够不够等等。
  
  还有一点上海也做得比较好,就是大家说到的建筑产业工人,上海市质量协会明确下文,所有上海市的施工单位,施工工人,都要陆续参加上海市现场实操培训班的培训,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才可以上岗。
  
  我们用培养人才的形式,应对装配式变化
 
  
华发中建新科技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副董事长赵冬
  
  为什么要推行装配式,各位的观点我非常赞同。有一个专家提到有小夫妻在一个工厂工作的问题,这些小夫妻都是从施工一线过来,施工一线他们每月工资能够拿到8000到一万元。到工厂他拿多少?只有4500元,为什么?首先家庭可以团聚,其次工作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好,工作地点稳定,不会随着工地不断迁徙。这些人不光是小夫妻,还有四五十岁的工人。如果要从产业工人这个角度来说,PC这个层面上,厂子的吸引力一定会高于工地。
  
  从微观层面看成本增长这个问题,在建筑业的业态来说,实现EPC的组装,并且能够进行装配式的并不多。珠海市场这边首先有一个装配式工程咨询角色出现。其次有生产厂家,再有安装的单位。这三个层面上都有成本的增加,首先额外的就是在原来的设计上增加了一个咨询费用,在珠海市场上,10-30块钱差别非常大。他们承接的30-50元都有可能。
  
  生产环节就更加的细了,出现了很多可控和不可控的成本环节。如建厂成本是可控的,可以通过跟厂家的密切合作,可以通过跟当地政府的密切合作,把这部分成本有所降低。但是也有不可控的,如模具的生产,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发展并不完善的情况下,能够配套的厂家并不完善,这个成本很难控制。这里面还有一个环节,不光是影响到材料成本,模具成本,还影响到工期,往往工期不可控,也对PC产生不可控。还有劳务问题,没有一个熟练安装的产业队伍,这里面会出现很多返工,报废,也会增加一部分成本。
  
  但是,PC的质量一定是高于现浇,我们就碰到一个具体的案例,有一个在岛上建设的类似于展览用的小建筑,建筑师在国内非常著名,为了控制建筑成本,要求必须要用装配式,避免产生浇筑偏差。这也是PC优于现浇的地方。
  
  目前我们不能苛求已经存在的业态,因为做相对成熟的装配式建筑设计和全过程管理的还不多。怎么来应对装配式爆发的这个业态,我觉得高端人才培养和生产人才培养,以及技能人才培养都是迫在眉睫。我们公司为了响应这个事情,跟广东省建筑局联合成立了一个产业学院,我们就是要用培养人的形式来应对这个变化。
华邦建设(www.hb2003.com)分享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